近日,2022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智慧農業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。眾多中外嘉賓學者齊聚北京,立足數字經濟國際化視野,開展智慧農業創新研討,多形式推廣智慧農業成果,線上線下、場內場外“同頻共振”,取得積極效果。
這場高規格的論壇也讓更多的人關注到,北京在引領我國智慧農業上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。近年來,作為首都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,北京市積極發揮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作用,堅持“大城市帶動大京郊、大京郊服務大城市”戰略,以科技創新打造智慧農業高地,用數字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,為首都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數字動能。
“智慧育種”筑牢種業“中國芯”
“全國十粒種,一粒自北京。”北京種業發展根基深厚,匯聚全國1/3以上種業科研國家隊和全國80%以上的國家級種業科研力量,正在帶頭打好種業翻身仗。
圍繞農業產業重大需求,位于昌平區小湯山鎮的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開展“種質資源評價-品種選育-品種審定和保護”育種產業鏈技術創新,開發國內首個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協同的作物育種云服務平臺研發,研制了田間表型觀測和種子質量檢測系列裝備,率先在國內大型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廣泛應用,引領傳統經驗育種向智能設計育種的轉型升級。同時,研發完成了農業農村部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平臺,加速了我國種業大數據建設進程。
目前,該平臺獲得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(服務)認定,2021年被推介為農業農村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。“互聯網+育種”打造了北京“種業之都”新標志,推動了我國種業科技向育種4.0時代邁進。
全國每兩只蛋種雞就有一只出自這里,蛋種雞養殖規模世界第一;這里有現代化家禽育種技術,集數據采集、智能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家禽育種管理系統,更有全自動高科技的全新智能雞舍。這里就是位于平谷區的北京禽業行業的佼佼者。
近年來,峪口禽業依托“智慧育種”打破國外技術壟斷,將家禽種業“中國芯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公司深度融合應用物聯網、移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,首創智慧蛋雞物聯互通模式,探索出蛋(種)雞數字養殖技術集成應用解決方案,開啟全產業鏈數據智能分析、有效利用的新局面,精準培育出滿足國人多元需求的家禽新配套系6個,5個“京”系列蛋雞已成為國內最適合規模化、集約化飼養的主導品種,累計推廣55億只;“沃德168”開創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先河,累計推廣商品代雛雞5億只;帶動全國數萬養殖戶增收致富,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“智慧生產”護航首都“菜籃子”
無土栽培、自動水肥管理、精準環境調控、實時數據監測……位于海淀區的一棟10萬平方米、8米多高的玻璃溫室里,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掛滿了密密匝匝的果實,行走其中仿佛置身“番茄森林”。這里是北京首個智慧設施農業試點,這個京津冀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的國產智能連棟溫室,首批產量預計達到700噸,遠超普通設施農業,未來單位面積產量將比傳統設施高4至5倍。
這個試點項目,僅僅是北京發展智慧農業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縮影。按照《北京市高效設施農業用地試點工作方案》的“一環線三片區”空間布局,北京將構建高效設施農業規模化、園區化、集群化的發展格局,年底規模達到2500畝,到2025年將達到5000畝。
天上飛著無人機,地上跑著無人車,開溝、除草、打藥、采收全程機械化,平谷區峪口鎮打造的智慧果園,引入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機器人、遙感等新興技術,幫助農戶種桃,通過“電子眼”“機械手”“智慧腦”呵護大桃成長,同時大力發展“互聯網+大桃”,使得京城市民和天南海北的人都能第一時間品嘗到平谷鮮桃。“智慧”賦能,不僅有效提升大桃的品牌價值、促進農民增收,還持續改善生態環境,為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閑的好去處。
如今,北京通過建成一批智慧農業園區,以點帶面,推動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應用,引領帶動智慧農業發展,突破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限制,對豐富北京市淡季農產品供應及確保“首都菜籃子”高效、安全供給起到了關鍵作用;快速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,培育了一批本土化品牌,使越來越多的營養又健康的農產品“飛”入尋常百姓家。
“智慧治理”繪就鄉村“新圖景”
現在有什么新的涉農政策?防疫的新要求是什么?通州區張家灣鎮皇木廠村2019年3月上線的“智慧鄉村”生活圈平臺,使村民隨時暢享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便民信息,“大事小情一鍵可知”。“智慧”架起了村委會與村民的連心橋,更激活了鄉村治理一盤棋,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,“智慧鄉村”生活圈成為村防疫戰線的一道“防火墻”,為阻斷疫情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再把視線轉移到昌平區南口鎮。2019年,這里就已實現了全鎮28個村數字鄉村建設全覆蓋,破解了鎮、村兩級在鄉村治理中的山區防火、防汛、人居環境、垃圾分類、廁所革命等諸多難題,鄉村治理能力、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。
而在平谷區劉家店鎮,憑借“云上政務”,村民足不出戶即可在線辦理社保、就業、生育服務等服務事項。“云上服務”打造“政、養、病、康、文、樂、保”為一體,兼顧便民代辦、教育培訓、藥物配送、社保救助、家政維修、助老助殘等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,滿足了基層群眾多元化需求。
近年來,北京在平谷、密云、門頭溝等13個區縣開展“智慧鄉村”建設,圍繞鄉村信息基礎設施、產業發展、鄉村治理、公共服務、村民信息化能力培養等方面持續推進,實現對農業、農村、農民的全方位管理與服務,和對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的全鏈條監測與控制,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村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,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寬帶網絡基本全覆蓋,13個涉農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80.6%,涉農區電商服務站覆蓋率達83.9%;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精細化水平明顯提升,農民信息化應用能力顯著提高。
下一步,北京將加快推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,不斷夯實數字農業農村基礎支撐,持續推進數字技術與生產經營、行業監管、鄉村治理、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,全面提升農民數字化素養與技能,全面引領三農各領域數字化轉型,縮小城鄉“數字鴻溝”,實現智慧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首都鄉村振興,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。
來源:農民日報